時間:2025-09-17 12:05 來源:投資界 閱讀量:5237
2025年,華為智駕正在同時追逐“月亮與六便士”。在技術上,華為進一步向高階智駕邁進。4月22日的上海乾崑智能技術大會上,華為發布乾崑智駕ADS 4.0系統,首次將架構升級至WEWA,其最高版本支持高速L3商用。
商業模式上,華為正在放下身段,嘗試開放更多合作模式。據《財經》報道,華為正在探索新的車企合作模式,進一步向車企交出數據主權、算法主權,同時放棄品牌共建與渠道控制,新模式暫定名為“HI PLUS”。
這并非華為的首次探索。去年嵐圖汽車CEO盧放就公開表示,雙方正探索共同研發模式,并與以往的任何一種模式都不同。
此前華為智駕業務主要通過三大模式做生意——零部件模式,供應智駕零部件等;HI模式,提供軟硬一體的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由車企負責整車制造;智選車模式,提供產品定義、設計、營銷、品牌和渠道銷售的深度把控。
如果將零部件模式、HI模式理解為華為的兩種to B模式,那么智選模式則更接近to C——如果主機廠用不好華為技術,那么就由華為親自上陣定義設計,掌控銷售。智選的“靈魂之爭”也由此而來,在華為主導品牌的情況下,車企在定位上更接近華為的代工廠。
此次新模式介于HI模式與智選模式之間,在產品設計初期便由華為與車企協同開發,但不進入華為銷售渠道。這意味著,華為嘗試打破智選模式的各種限制,進一步向車企提供開放合作方案。
有接近智駕行業人士表示,相比過去的合作模式,新模式下車企的自主權更大。不戴“X界”帽子不僅能降低終端產品售價,還能在配置上對標智選模式車型。
有車主對「市象」表示,HI模式進展緩慢+智選模式未能復刻下一個問界,這或是華為選擇探索轉型的核心原因。最初合作華為HI模式,尋求建立市場標桿的北汽極狐阿爾法S HI版放棄了高端定位,品牌整體轉向降價求生。
對華為而言,當下的智駕市場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過去,華為靠品牌力與全棧定義智駕的技術力,成為傳統車企發力高端市場的助推器,但在未來,華為還需打贏一場價格突圍戰。
價格鏖戰
智駕平權正令華為系車型深陷價格戰。“以前我們用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來衡量行業發展的速度。從今年起,我們應該用高階智駕推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今年2月10日,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智能化戰略發布會上一鳴驚人。自此開始,比亞迪將10萬元以上車型全系標配“天神之眼”高階智駕,10萬元以下車型則多數搭載。這一智駕系統已經實現高速NOA的成熟落地,能實現自主更換車道、規避潛在風險等。
這場智駕平權運動引發了長安、奇瑞、東風等多家車企跟進,進而演變成為智駕市場的價格大跳水。而在比亞迪發布會第二天,華為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發文回嗆比亞迪:
就在同一個月,華為在深圳舉辦鴻蒙智行尊界技術發布會,會上預熱的尊界S800車型售價在70.8萬元至101.8萬元。
“智駕很難做出差異化,市場最終會倒向兩個方向,極 致性能或極 致性價比,與蘋果和安卓生態近似。”有接近智駕行業人士表示。
顯然在國內市場中,華為的定位更接近蘋果。2024年4月23日,華為余承東在微博表示,我們在智駕技術上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入,售價低于30萬的華為高階智駕其實都是虧本銷售。
另一邊,盡管華為仍然堅持高端定位,但其智駕銷售模式也遭受市場質疑。
從收費方式看,比亞迪傾向于用整車價格覆蓋智駕成本,多家造車新勢力也選擇用免費贈送的方式推廣智駕,而華為則是“要么一次性買斷、要么按期付費”的訂閱模式。
到今年6月,華為再度宣布高階智駕功能包買斷價從3.6萬降到3.2萬元,年卡訂閱價格從7200元降至4999元,并推出連續包月產品,相較720元的月訂閱價格,連續包月僅需499元。
意圖也十分明顯。隨著行業價格戰加劇,短期智駕訂閱收益變得不再重要,如何籠絡更多用戶,培育用戶技術認知與使用習慣,在用戶端完成更多數據積累才是重中之重。
與此同時,華為也需要更多銷量分攤研發成本。
華為的智駕路線采用高舉高打模式,全棧自研了包括雷達、芯片、工具鏈、算法在內的完整解決方案,代價則是成本高昂。2022年年報顯示,華為車BU累計投資達到30億美元,其中70%-80%投入智駕研發。
一位接近智駕行業人士對「市象」表示,華為軟硬一體整套方案價格較貴,但駕駛效果并未形成代差,與其他智駕車也不是一個定位。余承東也在去年表示“目前智界R7的價格賣一輛要虧3萬元,只能期待后期銷量起來后再攤薄成本。”
銷量決定一切
放眼市場,2025年上半年,國內汽車市場的態勢是卷到極 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6月國內汽車銷量為1565.3萬輛,同比增長11.4%,行業營收同比增速為8%,利潤同比增速為3.6%。上半年銷量王比亞迪實現23%的營收同比增速,但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僅為14%。而在傳統車企中,東風、廣汽仍然面臨10%以上的銷量滑坡。
另一邊,后發者來勢洶洶。今年6月26日,小米首 款SUV小米YU7上市,3分鐘大定超過20萬臺,1小時來到28.9萬臺,刷新了全球汽車銷售紀錄。
受小米成功的案例激勵,新玩家還在不斷涌入市場。8月28日,追覓發布公開信表示,將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車”,將中國智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場。
對消費市場而言,決定最終銷量的仍然是品牌認知度。一位接近智駕行業人士表示,消費者不管你是激光雷達還是純視覺,最終市場只會留下銷量更好的玩家。
如果從銷量角度看,華為似乎可以安心。余承東透露,截至2025年8月25日,鴻蒙智行旗下車型累計交付量已突破90萬輛。
2024年財報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63.53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74.4%,并首次實現全年盈利。
上月余承東行至新疆賽里木湖邊,發文感嘆:“遇到了十多輛問界M9,還有智界R7、問界M8、問界M7、尊界S800…都是從全國各地自駕游過來的……問界M9的數量之多超出想象,大空間、超 強智駕能力是高端的剛需!”
目前,問界無疑是華為系的頭羊。9月5日開啟預訂的新問界M7,預售28.8萬元,10分鐘小訂突破2萬臺,1小時小訂突破10萬臺。
但另一邊,鴻蒙智行的絕 對主力仍然是問界系。去年全年,鴻蒙智行交付量超43萬輛。其中,僅問界新M7全年交付就達到19.7萬輛。今年8月,問界M9的銷量為10067輛,M5為4689輛,M7則為3719輛。
有車主對「市象」表示,目前華為智選除了問界感覺都賣不上量。目前智駕價格戰格局對華為極為不利,華為需要進一步擴大銷量。
今年以來,智界車型銷量略顯低迷,7月智界S7銷量730輛,去年同期為1541輛;智界R7銷量從年初的破萬輛,降至今年8月的1235輛。
享界與此類似,享界S9在上市初期,72小時大定突破4800臺,今年6月銷量4215輛,7月則腰斬至1942輛。
仍有新鮮血液融入鴻蒙智行。9月8日,尚界汽車宣布尚界H5預售已經超過8萬臺;同期江淮尊界則傳出,因訂單激增,全體辦公室人員需在接受培訓后編入生產線增援一線。
但銷量數據顯示,多款華為智選車型表現出出道即巔 峰的走勢,除問界單品牌能維持在萬級月銷量以外,其他品牌均停留在千級左右。
在智選這一TO C模式下,問界作為率先合作鴻蒙智行的車型,先行占據了華為用戶的品牌信任。隨著后發品牌加入,智選車型名單不斷拉長,消費者的感知度在削弱,銷售資源也出現了分配不均。公開報道顯示,有鴻蒙智行門店將核心展位交給問界M9和智界R7,享界S9甚至沒有展示空間。
這或是華為探索HI PLUS的原因所在,當C端品牌心智走到瓶頸期,華為需要新的品牌概念打開局面,也有必要為渠道減負,消化好已有產品。
華為必須提速
目前,華為智駕的“朋友圈”還在擴大。官方網站數據顯示,隨著鴻蒙智行的熱賣,從東風的嵐圖、猛士,到長安的阿維塔、深藍,越來越多的車企正尋求搭載華為輔助駕駛。智選模式方面,華為與上汽合作的尚界H5汽車預售價為16.98萬元,一舉打破了鴻蒙智行的價格下限。
但某種程度上,華為智駕走到了瓶頸期。智選模式新車頻出的模式正走到臨界點,在2025年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余承東透露,此前華為只打算做四界,陰差陽錯下做了第五界:
“我覺得可能這個只能到此結束了。因為我們的能力做兩三個界都已經很不容易了,做五個界非常非常難。一個拳頭還真的需要五個手指頭,握上才有力量。所以也不可能有六個手指頭,我們就到此暫時握緊了。”
渠道壓力也迫使華為進一步分流。今年6月,華為渠道掀起一場浩浩蕩蕩的“五界分網”——未來智界、尚界、享界將建設獨立銷售渠道,專營獨立車型。原因并不復雜,從問界到五界并行,華為渠道正面臨渠道內耗,問界獨霸銷量的局面不可持續,分網后,華為渠道壓力可進一步減輕。
另一邊,華為的合作模式也面臨改革,HI PLUS也僅是初步探索。過去,華為智駕的形態相對封閉。與其他智駕供應商不同,華為的市場地位更接近Teri0.5,在高階智駕方案中,芯片、雷達等硬件基本由華為自研,車企僅保留品牌主導權,智選模式則基本由華為主導。
這保障了華為智駕的駕駛體驗以及用戶認知。一位AI行業從業者對「市象」表示,國內智駕供應商只有華為系和其他,因為只有華為把傳感器、通信、芯片、系統、算法全部包攬下來,成品效果非常明顯,只要你想做高端智駕,也只能選華為。
但專注高端也有問題,當地平線、momenta相繼發力高端市場,行業變革一再提速時,華為全棧自研模式過重過慢的缺陷開始顯現,一旦一款車型銷量滑坡,則直接影響品牌生存。
一位接近智駕行業人士對「市象」表示,此前華為與其他供應商的甲乙方關系不同,其他供應商是給什么車,出多少錢,我給你什么方案干多少活,很多所謂自研智駕,就是讓供應商出個方案自己改,但華為不是。華為的高階智駕不僅要買軟件還要買硬件,技術不能給主機廠審查,其實是讓車企打工。
目前,車企越來越看重技術和數據的主導權,并將其視為生存核心。華為的轉型也勢在必行——擴大終端銷量,滿足車企多元化需求將是未來市場的競爭主基調,在高階智駕能力以外,誰能放下身段,向車企開放更多選擇權,誰就能積累更多用戶,獲取更多終端數據并領 先市場。
這也是華為此次開放HI PLUS模式的核心目標,不追求對車企的深度控制,而是轉向一整個生態的共贏。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