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6-07 02:59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6918
眼睛作為能直接動態觀察血管和神經的器官,為全身疾病的診斷提供了重要窗口。廣東省人民醫院創建眼觀心腦腎病智能化診療體系,以眼為觀測窗口,推動心腦腎病的早期診斷。
今年6月6日是第30個全國“愛眼日”,活動主題為“關注普遍的眼健康”。傳統心腦腎病篩查手段存在成本高、耗時長等瓶頸,廣東省人民醫院眼科團隊利用眼底影像結合AI技術,創建眼觀心腦腎病智能化診療體系。通過以眼為觀測窗口,實現心腦腎病的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精準化、無創化、便捷化。
“我們率先提出‘視網膜年齡’新概念,這是一種基于AI技術構建的衰老標志物。它通過對眼底血管、神經等影像信息的量化分析,能夠反映全身的衰老狀況。”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楊小紅表示,與面部年齡等指標相比,視網膜年齡更為穩定,不受妝容、生活環境等因素影響,為心腦腎病風險分層和個體化干預提供了易推廣、可解釋的量化工具。
廣東省人民醫院眼科行政主任余洪華稱,通過眼底彩照等無創、便捷的成像技術,結合AI模型分析,該體系能夠評估高血壓、腦卒中、腎臟疾病等心腦腎病的發病風險及預后。例如,高血壓患者的眼底動脈會出現變細、反光增強、動靜脈壓迫等典型影像標志物,據此可判斷高血壓的嚴重程度及轉歸。臨床中曾發現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眼底血管的迂曲表現與心臟表面血管迂曲情況高度一致,進一步驗證了通過眼底評估全身疾病的可行性。
--> |
目前,團隊將心腦腎病智能診療模型部署到5G互聯網醫院平臺,用戶只需上傳眼底影像數據,即可無創、高效地獲取全身病發病風險評估報告,為早期發現和治療提供依據。該技術還可應用于圍術期管理,如幫助心血管科評估手術風險,預測術中出血情況等。
此外,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中也取得突破,有望通過眼部神經的變化來反映大腦神經的損傷情況,彌補傳統診斷方法在早期發現上的不足。
眼健康貫穿全生命周期,每個年齡段都有需要重點關注的眼病,基層眼科醫生的技術水平和篩查技術仍有待完善。針對這一痛點,團隊推進相關轉化項目,引入AI技術助力篩查。通過構建“影像分析——智能診斷——風險預測——可解釋報告”的全流程診療決策系統,有望提升基層篩查能力,減少因轉診不暢導致的治療延誤。研究表明,若能做到早篩早診早治,90%的早產兒失明是可以避免的。
值得注意的是,AI在眼病診療中的應用定位于輔助診斷,而非替代專科醫生。目前相關技術雖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應用。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