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19 14:19 來源:投資界 閱讀量:8657
中國晶圓代工行業正迎來一次重要的產能與技術整合。
8月17日晚,A股市值超1300億元的芯片巨頭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正籌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力微”)的控股權,并擬同步配套募集資金,以解決IPO時承諾的同業競爭問題。
公告顯示,該交易構成關聯交易,但不涉及控制權變更,也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目前交易尚在籌劃階段,初步確定的對方包括上海華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虹集團”)、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國投先導集成電路私募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
為保障信息披露公平并避免股價波動,華虹公司股票自8月18日起在A股停牌,預計不超過10個交易日。其港股交易繼續,8月18日早盤,華虹半導體港股盤中一度跌超9%,最終報收48.12元/股,下跌6.20%。
根據披露,本次收購標的資產為華力微所運營的、與華虹公司在65/55nm和40nm存在同業競爭的資產所對應的股權。目前,該標的資產正處于分立階段。
華虹集團曾在華虹公司于科創板上市時承諾,“自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股票并于科創板上市之日起三年內,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安排,在履行政府主管部門審批程序后,華虹集團將華力微注入發行人”。
據悉,華虹公司與華力微同屬華虹集團旗下核心企業。其中華虹公司運營華虹一廠、華虹二廠、華虹三廠、華虹七廠以及華虹九廠,華力微運營華虹五廠。此外,華虹集團旗下還有上海華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運營華虹六廠。按晶圓尺寸看,華虹一廠、華虹二廠、華虹三廠為8英寸產線,而華虹五廠、華虹六廠、華虹七廠、華虹九廠為12英寸產線。
“華虹五廠成立于2010年,是中國大陸*條12英寸全自動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生產線,主要覆蓋55nm-28nm工藝節點,月產能約3.8萬片。”半導體資深專家、電子創新網創始人張國斌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華虹公司擬收購華力微旗下的華虹五廠,這一舉措將對華虹公司的整體產業競爭力帶來多方面的積極變化。”
對于此次整合對公司成熟制程競爭力的影響,華虹公司工作人員今日向時代周報記者回應稱,“一切以公告為準”。
事實上,華虹公司總裁兼執行董事白鵬此前已強調,面對需求分化的半導體市場,公司堅持以特色工藝技術壁壘為錨,力爭在關鍵技術平臺實現技術突破,豐富產品組合。
在業內人士看來,華力微在65/55nm和40nm工藝節點上擁有豐富的技術和經驗,這些技術將與華虹公司現有的工藝技術形成互補,有助于優化公司的工藝布局。
張國斌指出,華虹公司主要定位于特色工藝,而華力微在先進邏輯工藝上也有較強的技術積累。收購完成后,華虹公司將實現特色工藝與先進工藝的協同發展,拓寬業務版圖,提升市場競爭力。如華虹五廠的40nm RF-SOI技術可補足華虹公司在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的短板,與華虹公司現有的技術平臺形成協同效應,催生更多創新應用,提升產品附加值。
從產能角度看,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華虹公司產能利用率亦創下近幾個季度的新高,達到108.3%,環比增加5.6個百分點。截至二季度末,公司折合8英寸標準邏輯月產能增加至44.7萬片。張國斌認為,此次整合有望進一步緩解產能壓力,滿足市場對晶圓代工日益增長的需求。
市場端信號亦印證這一判斷。
華虹公司在8月7日的投資者調研中表示,過去幾個季度下游需求的企穩已經體現,短期內這種平穩趨勢仍將繼續。例如AI相關應用增長強勁,消費電子在政策刺激下短期利好,汽車等新能源領域可能也處于庫存下降階段,將為未來增長釋放空間。對華虹而言,短期需要依靠現有的產能,不斷提高工藝能力,并確保產能投入在更有價值的平臺。長期來說,仍需要進行產能擴張,特別是對特色工藝更有潛力的工藝節點和工藝平臺。
張國斌認為,通過此次收購,華虹公司的營收和利潤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一方面,產能擴充將帶來更多訂單;另一方面,規模效應將降低單位成本,從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收購完成后,華虹公司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的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國際巨頭的競爭將更具底氣。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